Category: Chinese articles

Reading Time: < 1 minute 我的小女儿经常说的一个口头禅是如上的标题。这个好像也是my better half (aka 也就是我太太)有时头疼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吃或者饥饿也是人的本性之一吧。我自己总的来说应该是没有因为经济的原因,在小时候饿过肚子。我太太应该也没有(她也是浙江人)。有一次我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祸:小朋友玩捉迷藏,我好像躲在那个油菜的杆子后面,后来那家人说他们那个还有菜籽(可以榨油的那种油菜籽,canola oil), 我爸爸妈妈可能陪了他们五毛钱(no pun intended, for real)。那个时候我爸爸的月工资大概是50块钱,也就是我的错误大概是我爸爸月收入的1%。比我十三岁女儿最近的iPhone事故稍好些。那天晚饭我不敢回家吃饭,后来我的哥哥把我叫回去了。一般来说,再大的事不影响吃饭。那时候还有一个大人经常用来吓唬小孩的故事:浪费粮食,打雷的时候雷公会打的。后来在美国,我的美国host mom(她四八年生人,我不是住在他们家,但是他们对我刚来美国有很大帮助,以后会单独写),她的妈妈在她们小时候经常说:finish what’s on your plate, because in China and India a lot of pepiple are staving. 让我又想到小时候的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后来在美国碰到台湾人,好像他们也这么说。 我是七十年代初在浙江东北部农村长大,相对来说应该是较富的农村。但是还是很怀念过年或是暑假去我外婆(大舅小舅家的日子)。我可能是比较贪吃的人。我想起来,我五年级,我小哥初二,他有一次开玩笑说我肚子里有馋虫。我将信将疑,可能有点像我九岁的小女儿(四年级)不久前对圣诞老人的相信程度吧 🙂 还记得有一次,我在镇海中学上学,我大舅来镇海(城关镇),他的学生(我一般叫她阿姨,因为她也是我妈妈的朋友,我妈妈比我大舅小十几岁),叫我一起去吃晚饭。虽然当时我已经在学校食堂吃过饭了。我就去她家吃了个十二分饱 🙁 很多年以后,严格来说也就是在我年过半百的时候,我才慢慢意识到,在我现在这个年龄,吃饭最好最好吃个7️⃣分饱。亡羊补牢为时不晚。Better late than never. 小时候,好像总的来说,肉比较少,有时候好像要凭票。牛肉更少,好像生产队偶尔会分牛肉:我印像中一般可能是耕牛(干活的牛)可能老死了。顺便说一下,我骑过一次牛,我应该很小,还没上学,我的叔叔给生产队放牛(不是亲叔叔,但是比较近)把我放在牛背上,感觉牛背很高(多年以后我后来在美国骑过一会马,感觉有点类似)。公公(叔叔的爸爸)很能干,我现在还记得在他家吃的高粱饼的味道。我们那里一般大家不怎么种高粱,印像中高粱主要是北方种得多一些。偶尔我们也会到邻居阿嫂家蹭东西吃:比如寒假暑假里,我们爸爸妈妈要上班,阿嫂做得东西很好吃。当然,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跟”neighbor’s yard is greener” 类似的道理。有一次,还听说一个笑话。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家在做“汤锅”,就是没有馅的小圆子,另一家正好经过,就开玩笑说等一下做好了,就来吃晚饭吧。主人就说好的。我估计这个客人的智商可能跟我小时候的智商差不多,因为她们后来真的穿着漂亮衣服,去吃晚饭了。 为什么提到我的智商呢,其实严格来说应该是情商,就是察言观色的水平,英文叫read the room, or read/listen between the lines。就是有一次,我大概是我小女儿现在的年纪,春节期间去我爸的亲戚家做客,他的表哥家,我爸的姨娘(也就是我奶奶的姐姐)也在,他们拿出了所有的好菜。结果,我可能把我姨婆/大伯家的黄鱼给撬了。后来知道有的菜主人可能就一份,不能随便撬的 🙁 我的大哥小哥可能把我好好笑话了一下。我记得这是我去唯一一次去大伯家做客。我爸爸可能后来有去的:我倒不是觉得是因为我撬了不该撬的菜。我估计主要还是春节期间我们一般会去外婆(小舅家)住几天。也有去过外婆家旁边的姑婆家:应该是我妈妈/舅舅的姑妈,和我妈妈的表哥家。我记得有一次(我应该比我小女儿现在还小),我在公共汽车站,说口渴,我外婆就走到相对较近的姑婆家给我去倒了水喝。小时候去外婆家,坐车,走路都有。我小时候有时会觉得,如果我“聪明”一点(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情商高一点),我的肩膀上可能跟两个哥哥一样是三条杠(而不是两条了)。这个可能在现在看来很好笑,但当时是我真实的想法。我后来有一次还真的拿到了三条杠,可惜时间不长,因为我五年级很快转学了:也就“削官为民” 🙂 在我的外婆家(也就是大舅,小舅家)没有这个不能撬菜的讲究。八零后九零后出生的朋友们可能会没听说过”拿出来装样子的菜“:生活水平后来慢慢上去了。还有一个,后来也是听朋友提起,就是重男轻女,女生先不上桌。这个可能现在也好多了。外婆可能还是重男轻女的,比如说她会让我的表妹(跟我同岁)帮我洗衣服,等等,但是总的来说还好。春节在我外婆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吃吃吃。我现在想起来她有时会问我们,早上,coffee time (宁波话想不起来了),

stlplace
November 29, 2023

Reading Time: 2 minutes 上面这张照片(taken at CCRC)没有小孩,this is done on purpose. 这个是从楼上的bar/restaurant 拍过去的。我的两个小孩开始打网球🎾有一年左右, 她俩都有进步:从一开始完全是新手到现在可以和同级别的小朋友打几个回合了。想到我自己真正开始打网球还是来美国以后,读研究生时跟同学打了一下。97,98,99年美国打网球的地方跟国内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我当时在罗拉的沃尔玛买了个威尔森Wilson 铝合金的网球拍。后来工作后在圣路易斯的Sports Authority (S A)买了个同牌的碳素纤维的拍子。SA 好像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倒闭了。我自己大概有十几年没有打网球。记得06年在Woodsmill 的tennis club 周五晚上跟朋友打过球:庆祝过cardinals 那年拿到world series 的冠军。再之后就是去年开始跟家人,孩子打了。我估计我会很快打不过她们了:因为她们在进步,我在原地踏步再加上年龄在那里。我也是在过去一年中意识到小孩们打球不容易。有一次在CCRC看到两个高中男生打得虎虎有生气:我估计他俩可能在本州高中生里面是高手了。今天是星期天下午,我看老大打球,教练我估计是大学生(年轻人),他玩一个轻吊,一个高中男生(我女儿的搭档)跑过去,失去平衡,摔倒在地,眼镜掉地,肩膀也好像也摔痛。我的太太最近跟拉肚高中校队的小姑娘学网球。据她说,校队不好进。后来我想想其实做好每一件事都不容易。但是反过来说,进不了校队,爬不上常青藤(或相当的学校)也没啥。因为我自己就没有做到这些:and I don’t think my life is less meaningful due to that [捂脸][呲牙] This reminds me of a related topic: Micro Managers And Micro Management. If you have Netflix sub, you may want to check

stlplace
October 24, 2023

Reading Time: 2 minutes 今天我想说说politics on offices(or fights on better cubicles or offices, think bigger cubicles, corner offices and so on 就是大家都想要好的cubicle 或是office). Not the traditional good old office politics. 不是办公室政治,而是关于争抢办公室的故事。 抢办公室 Fight for office 这两天美国国内一个较大的新闻是众议院共和党的领袖麦卡锡被轰下了台。一个附带的结果是众议院民主党的前领袖Nancy Pelosi 丢掉了她的又大又好的办公室 – BBC: Interim House Speaker ‘evicts’ two senior Democrats from Capitol; (Daily Beast) McCarthy Fires Parting Shot: Stealing Nancy Pelosi’s Office.

stlplace
October 8, 2023

Reading Time: 2 minutes Yesterday at a WeChat group, I wrote 昨天在一个微信群里我写到: 我(My LinkedIn Profile 我的领英链接)在美国工作23年迄今呆过十个庙。。。 话说完后我想起来十个庙,与多数码工相比,也真是不少了,平均2.3年(2年4个月)换一个工作。还好只是换工作😂 又想起在罗拉时,有一回是参加大公司招新的大学毕业生的介绍会(一般会有免费的比萨🍕饼,对我这样的穷学生来说诱惑力还可以)。有一次好像是听Honeywell公司的老总(possiably Michael Bonsignore):你们这些年轻人(当时我还不是大叔),从大学毕业到退休,大概平均会有七个工作。这个与他们那一代人一辈子,大概三十四十年的打工生涯,大多为一家公司打工的情况大为不同。 我记得两年多之前在找我现在这份工作时,我现在的大老板(也就是老板的老板,manager’s manager) 说小徐啊,你好像换了不少工作啊。他是印度人,不会说小徐,但是听他口气,他不喜欢 Job Hopper 或者说是经常换工作的人(言下之意缺少长性,或是知难而退?). Job Hopper这个词在这里是贬义词。但是这个也是有点意思的问题。因为在美国做码工,要涨工资的除了升职,一个主要的方法是跳槽,不管是内部跳,还是跳外部。我想大多数上班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是会追求这个的,所谓升官发财。当然我现在已过了这个年龄,我现在如果找工作,不再过于看重这些。这是后话。另外一方面,一个码工如果要进步,就要不断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适当在内外部跳跳也是不错的锻炼机会。我的理解是两三年可以跳跳,换换,用英文来说是找到新的challenge. 退一步来说,比如我从software engineer 换成architect,后来发现会议,office politics 太多,就再换回来。也挺好。所谓的树挪死人挪活,我觉得是有道理的。还有一种情况,虽然是被动地换工作,但是找准新的更适合自己的方向,也挺好。下面是一个反例。 10 Years of same old same old 就着上面这个跳槽的问题。说一个极端的例子:比如说一个人在一个公司,做同样的事,做了十年。那么他/她是十年的工作经验呢,还是一年(假如那些事一年就可以学会的话)。其实你可能猜到我想说的意思:他这个应该算一年的工作经验。其实我想说的意思是: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如果觉得缺乏挑战,应该自己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现状。我的直觉有一次我见到的裁员有点这个味道。 我前调一下上面这个不完全是仅限于技术性的工作。从职业发展来说,一个人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一般来说最好也提高一下自己的沟通交流,领导才能。其实在家里也是如此(如何引导小孩)。只是耕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当然也不错,但是有时候还不够。当然跟人的性格也有关系,比如说有的人就是在家里听老婆的,那也不错。或者说在单位就想做Individual Contributor (IC), 听领导吩咐,屁颠屁颠地去做,只要自己愿意/开心,也挺好。没有一定的定式。 我的第一份工作 是在学校找的。我当时是博士生,但是我感觉我的基础太差,最主要我当时很想出去工作了(我觉得做很多事兴趣还是相当重要的)。2000年,正好也是美国纳斯达克的最高点 (“The dot-com bubble burst in March 2000, with the technology heavy NASDAQ

stlplace
October 1, 2023

Reading Time: 2 minutes iPhone Health 深度好文: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原文作者:廖信忠 (baidu) || I just noticed the article from Twitter. Also noticed A City of Sadness (悲情城市) from the comments. Personally my earlier view on re-union between mainland and Taiwan was shattered after seeing the Russia / Ukraine war since Feb 24, 2022. And it also reminded me of the recent Zero Covid

stlplace
August 7, 2022

Reading Time: 3 minutes 炒房揭秘内幕(translation by Google translate below). Let me summarize because Google translate did not do a good job. The guy was in pawn business. He used little own money to buy a house (he borrowed the money from bank). When the one year loan is due, he was very worried because his money is stuck in

stlplace
August 23, 2009

Reading Time: < 1 minute 来美国已有十年, 美国大选也经历了三届. 从两千(1999)年的布什, 戈尔佛罗里达选举大战, 到最后最高法院介入. 套用我前同事的话, 最高法院(注意: 不是老百姓)选了布什. 2004年, 民主党想夺回白宫, 不少仁人志士跃跃欲试, 参与初选. 先是狄恩(HOWARD DEAN), 这老兄本是医科出身, 偶然的机会参政, 任美国东北部佛蒙特州长十余年, 倒是把这个东北农业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想必也与医生出身, 做事理性务实有关. 他在任内最主要成就, 是实现了州财政盈余. 要知道在他当政之前该州多年财政赤字. 言归正传, 狄兄作为小州的州长, 虽有政绩, 但是缺少资金和全国的名气. 他想到了一招, 用网络来传播他的施政纲领和筹款. 还记得MEETUP.COM, 这个(网上)组织聚会的网站, 当时的名气有点像现在的YOU TUBE. 不知道是DEAN和MEETUP是谁帮谁出了名, 结果是DEAN筹的款最多. IOWA(衣阿华)CAUCUS之前, 戈尔大哥也宣布支持DEAN. 看来民主党提名是非DEAN莫属. 民意调查也显示DEAN领先.

stlplace
February 23, 2008

Reading Time: < 1 minute Shui Pi, the editor-in-chief of ChinaTimes, predicted this China drop (or crash) in his paper. Here is the link to his article. Quoted some here: 水皮杂谈:第二次“5·30”的概率有多大 2007年的最后一期水皮杂谈,题目是“何时才能满仓等待暴跌?”,文章缘起和讯的编辑对水皮的采访,其时上证指数在4700点附近,水皮的结论是对于大多数的股票而言,已经错失满仓等待暴跌的机会了。因为绝大多数的股票在11月中旬上证指数单针探底5000点时已经探明了底部,在此后一个月上证指数的反复下探过程中,大多数的股票不但没有随风飘零,反而走上了自己的上升通道。也就是说,“八二”现象其实已经悄悄地在我们身边生成了,最近的统计数据则更能说明问题,沪深两地的上市公司中有60%的股价已经接近6000点时的价位,而深成指和深综指均已接近前期历史高位,中小板指数早就创出新高。

stlplace
January 21, 2008

Reading Time: 3 minutes 今天来谈谈我的第一个Project Leader(PL),PL是一个技术领导的位置,通常他们自己也写程序,但最重要的是他们要分析用户需求,搭建软件框架,指导年轻的Developer,and make technical decesions。 我第一次见到我的PL是在面试的时候,当时感觉这人很忠厚。我记得上班第一天也是他到Reception Desk接的我。刚开始工作那段,我的技术比较差,又赶上老板关注的项目,每星期一的例会免不了被老板数落,我在上一篇已经讲了。PL这时候就帮我开脱一下,说我还是新人,有个学习过程。我们Team也就他没被老板说过, 其他人多多少少都被老板数落过。其实我的第一个老板人不错,就是脾气不好,最后他自己被裁员也是这个原因。 言归正传。PL有这个地位,主要是他的技术水平和领导能力。他是我们那里当时很难拿到的Senior Software Engineer。与一些小公司不一样,我们评Senior,要在整个开发部门评,要得到其他Development Group的认可, 而且名额有限。PL是我在公司见过的最好的老师。他有耐心,而且他能把东西讲清楚。这是我们几个年轻人喜欢去找他问问题的原因。问其他人有时也能解决问题,但是他能教你为什么。几个年纪大的也喜欢找他讨论问题,因为PL is a good listener,他能帮你分析问题。这样一来,他的CUBE旁边有时会有两三个人在那里等。我们开玩笑说以后要排队拿号问问题。有一段时间,我们老板告诉我们尽量不要去打搅PL,因为他要赶一个项目。我记得那一段时间,他经常晚上九点多才下班。对于一个有家庭,二十年工龄的人来讲,不简单。他的那个项目结果非常成功。 对于我来说,我十分感激PL能成为我的Mentor。从C语言到写技术文件,到如何与客户交流。印象最深的是他Review我的Functional/Design Specification,总是非常认真,并提供很多有用建议。最后还不忘纪鼓励几句。 PL没什么野心,他就是喜欢他的开发工作,也不想做Manager。他有一次告诉我,他以前做了一回Manager,觉得不如编程有意思,就又回来做他的老本行。我想我该学学他的踏实肯干。 PL是非常家庭型的男人。他有两个宝贝女儿,他的CUBE里面他女儿的照片从小到大,贴了两排。他是棒球迷,SAINT LOUIS CARDINAL FAN。 他的工作二十周年纪念,他请大家去看了一场CARDINAL的比赛。 ======below is translation via google translate====== Today, let’s talk about my first Project Leader (PL). PL is a technical leadership position. Usually they write programs themselves, but the most important

stlplace
January 9, 2006

Reading Time: < 1 minute 一晃我在一个中等规模的软件公司做了五年多了.这是一家有四十年历史的软件公司(想想微软也就三十年的历史,1976-2006).我周围很多同事都有二三十年的工龄.我算是工龄最短的员工之一了.编程序是件很枯燥的事情.一开始我也很不理解为什么他们能在一个公司呆那么久.刚开始工作第一次Staff Meeting一看,怎么年纪大多比我大.看来不象DOTCOM公司,靠股票发财是没戏了.现在几年做下来,感觉其实我的那些美国同事大多蛮可爱的. 我的第一个正式Project是我老板当时的特别关心的Project.我和一个美国老头,一个俄罗斯大嫂合作.我们另有两个Project Leader. 他们的任务主要是Technical Leadership.美国老头是数学博士.他负责核心摸块的开发.我的任务是写一个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简单地说, 别人要用核心摸块, 得通过我的API. 我还负责写一个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 俄罗斯大嫂的任务是写一个独立的Application来调用我的API. 她也是新手, 比我早几个月进公司. 我们的进度令我们的老板很不满意. 基本上每星期一的Staff Meeting他一上来就问我们的进展. 除了项目难度, 两个新手, Our poor communications(inside team and with boss) 也是原因之一. 一般来讲, 一个Team都有一个磨合阶段. 我们的磨合要长一些因为我们的Communication skills are not great. 记得有一次我们老板在Meeting上说我们写的程序是垃圾Junk Code. 那次把老头搞急了, 他说你不能把”My code and Major’s code”说成是Junk Code. 自那以后, 我认真起来, 和老头距离也近了很多. 我们最后的Delivery令老板满意. 老头的数学很厉害. 最近他还帮我解决了一个困扰了很久的一个问题. 但是他也有他的弱点. 他对Windows操作系统和DLL机制不熟悉. 这就是我可以显身手的时候了. 这样一来一往,

stlplace
January 8, 2006
Follow Us
Meta
Google Ads
Archives
Pages
Recent Comments
Recent Posts
Tags
Categories